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之一,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自2009年创办以来,已发展成为推动数学教育改革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平台。近三年,基础部带领学生持续参赛,取得优异成绩。未来竞赛之路,我们仍任重道远,为了更好地提升我校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。4月22日下午,我部特邀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,博士生导师郭民教授来我部开展了“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--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”主题沙龙活动。
郭民教授首先介绍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发展历程和赛事规则。大学生数学竞赛由中国数学会主办,分为数学专业组与非数学专业组,其命题以“灵活多变、注重应用”为特色,旨在通过开放性、挑战性题型,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、跨学科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郭教授指出,竞赛不仅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,更通过系统化培训机制反哺教学改革。如大连工业大学自1992年起构建“选修课—校赛—市赛—国赛”四级选拔体系,通过《竞赛数学》课程与寒暑假集训,强化学生数学素养,其学生在2024年国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占比达80%。
竞赛成绩折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。数学竞赛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,将数学理论与工程、金融、信息技术等实际场景结合,推动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创新。例如,上海电力大学数理学院将数学建模案例与能源电力特色结合,开发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,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。所以,以赛促教,也是教学改革的“助推器”。
此外,竞赛促进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师资培养。郭教授进一步强调,赛事为职教本科与普通高校搭建了交流平台,通过联合培训、学术研讨等方式,实现教学理念与资源的深度融合。
此次教学沙龙在轻松有序的氛围中结束了,老师们一致表示收获良多,受益匪浅。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,更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。正如佘志坤教授所言:“数学竞赛的本质是思维的革命,它推动学生从解题者成长为问题的定义者与创新者。” 未来,基础教学部推进我校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,强化实践教学环节,进一步发挥学科竞赛的育人功能,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。